English

构筑“三环一体”人才培养新格局

1999-07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 庆 通讯员 顾永红 我有话说

“学在东大”,是人们对东南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赞誉。而今天的东大校园,“创(新)在东大”已成为该校人才培养的新亮点。近年来,东大以教育思想的转变为先导,以教育体系改革为核心,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方向,将德育工作、课堂教学、工程实践三大环节打通,构筑起“三环一体”的人才培养新格局,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得到整体提高。

创新型教育体系

一流大学创新教育的集中体现,就是培养的学生经过发展,能够产生一批一流的科学家、工程专家、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。正是为着这一目标,东大以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,把拓宽专业口径、增强人才适应能力、构建创新型教育体系,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。

一是优化专业结构,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平台专业体系和课程。早在1992年,东大在全国高校率先将44个本科专业合并为24个专业大类,按专业类招生和开展教学。近年来,东大进一步拓宽基础,整合课程,在构建新的学科基础平台课上下功夫,如今,该校27个工科专业实际上仅按14个专业类教学计划培养,基础性的“通识课”占到课程总数的50%以上;学校规定每一位工科学生要必修2-3个学分的人文、艺术类课程,文科学生要修2-3个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,以扩展人才的专业和课程背景。

二是在相近相关专业间寻求共同点与交叉点,建设创新型“大平台课程”。东大的电子、电气、信息学科的各专业分布在7个院系,学生数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,过去的基础课各自为阵,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不够宽泛。1995年,东大根据信息科学发展的大趋势,对照世界一流大学电类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,推出了“电工类基础学科教育方案”,统一全校七个电类院系的电路、信息与系统、电子技术基础、计算机科学基础、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等五门课程的基本要求,使较为尖端的“方向性课程”只占10%以下。其他院系根据各自专业实际,进行了专业课程间的整合,基本形成了宽幅型的课程框架。

三是加快实验基础建设和考试评价的改革,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实践机制氛围。仅1997年以来,东大先后投资兴建了物理、电子电工、机械、数学建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5个创新实践基地,规定学生必须自己选题或与教师、同学合作完成科研选题,取得科研实践的2个学分。

开放式育人格局

长期以来,东大坚持开放式办学,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,将德育、教学、实践三个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打通,形成了“三环一体”的人才培养新格局。

共建大学生德育基地,打通课堂理论教学与德育实践。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王卓君介绍说,近年来,东大独创共建德育基地这一新模式,打破思想政治工作的封闭局面,创建了开放式的德育工作新体系。1997年,东大立足南京,发挥六朝古都历史文化优势,组织各院(系)与中山陵园、梅园新村周恩来纪念馆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及街道、居委会等相继共建了28个德育基地。

通过联合办学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,打通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。80年代中期,东大与中国华晶集团联合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融教学、科研、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大学——东大无锡分校,实行“3+1培养,即三年在东大本部学习理论知识,一年在华晶生产实习、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,经过10多年的实践,无锡分校还探索出了“双导师制”工程应用研究生的培养新模式,即每个研究生配备理论导师和工程实践导师。东大与南京医科大学成立的“东大——南医合作中心”,联合培养工医复合型人才,迄今已招收11届工医结合七年制双学位学生,成为我国培养工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。

东大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科研领域,大力推行“科研育人”。学校提倡学生单独或与教师、同学共同选题,积极参与科研活动。

人才质量上水平

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校长顾冠群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改革的目的在于形成‘创(新)在东大’的新局面,而根本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。”

创新型的教育体系,开放式的育人格局,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,提高了综合素质,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,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。1995年评出的“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、硕士学位获得者”中,东大毕业的有7人;共有8位东大自行培养的博士被破格提拔为博士生导师,5名博士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;1999年国家遴选的100篇优秀博士论文中,东大有2篇,位居全国第三位;在1998年国际数模竞赛中,东大获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列全国高校第三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